湖南法治報訊(通訊員 譚霞)虛假貸款 花樣翻新,但核心套,始終圍繞“誘導轉賬”展開,唯有提高警惕 增強防范意識,才能守住錢袋子,轉發(fā)此文,讓更多人遠離詐騙陷阱!
典型案例:血淚教訓敲響警鐘
“低息貸款”誘騙大額轉賬
王某收到低息貸款短信,點擊鏈接下載App后,平臺以“銀行卡錯誤需解凍”為由要求轉賬6萬元。王某多次操作后仍未放款,損失慘重。此類詐騙中,騙子常利用“無抵押”“快速放款”等噱頭吸引急需資金人群,最終通過偽造平臺和虛假理由榨干受害者。
“驗證還款能力”陷阱
王先生因急需資金周轉,下載了一款網(wǎng)貸App。注冊后,客服以“驗證還款能力”為由,要求他預存3000元并截圖。隨后又以“刷流水”任務誘導其轉賬三次共5200元,最終還被騙走1643元的“微信親屬卡”消費款。警方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此類騙局中,騙子通過虛假廣告吸引受害者,并利用“手續(xù)費”“保證金”等話術層層設套。
詐騙手法:層層套路步步驚心
精準投放虛假廣告
詐騙分子通過短信、社交平臺、網(wǎng)站等渠道發(fā)布“低息貸款”“秒到賬”等虛假廣告,瞄準急需資金周轉的群體。部分廣告甚至偽裝成正規(guī)金融機構,極具迷惑性。
偽造平臺與話術誘導
偽造App或網(wǎng)站:受害者下載的貸款App多為仿冒正規(guī)平臺的虛假程序,界面逼真但功能缺失。 話術洗腦:以“驗證流水”“繳納保證金”“解凍賬戶”等為由,誘導受害者多次轉賬。部分案例中,騙子還會偽造“銀監(jiān)會文件”或“銀行通知”增強可信度。
警方提醒:防騙牢記三不原則
不輕信:警惕陌生渠道信息
所有“無抵押”“免征信”的貸款廣告均為詐騙!正規(guī)金融機構不會要求提前支付費用。 接到自稱“銀行客服”或“網(wǎng)貸平臺”的電話時,務必通過官方渠道核實身份。
不轉賬:守住資金安全底線
任何要求向“安全賬戶”轉賬、刷流水或繳納保證金的操作均為詐騙! 謹慎使用“親屬卡”功能,避免被惡意消費。
不參與:拒絕成為犯罪“工具人”
切勿幫助他人寄遞現(xiàn)金、黃金或提供銀行卡,此類行為可能涉嫌“幫信罪”。 發(fā)現(xiàn)被騙后,立即報警并保存聊天記錄、轉賬憑證等證據(jù)。
責編:馬志軍
一審:馬志軍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